top_img.png

临港区:坚持“三个聚焦” “塑形铸魂”惠民

发布时间:2020-11-23 浏览次数:357

    聚焦平台建设,不断优化志愿服务

  坚持用足用新线上平台。整合临港区志愿服务资源,将各类志愿服务力量整合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云平台,实现“兵合一处、协同作战”。今年以来,临港区共注册志愿服务团队近300个,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,志愿者活跃率保持在98%以上。构建区、镇、村三级培训网络,相关人员利用“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”相关资源,积极创作各类文化作品。

  坚持用好用活线下平台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投资1.2亿元,高标准建成临港区文化中心,中心涵盖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影剧院、文化商业区等服务设施,并计划引进电影制作体验、VR体验等文化业态入驻,实现公共文化事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有机融合,打造临港文化新地标。加快现有资源盘活,统筹发挥镇、村(社区)综合文化站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城市书房、暖心食堂等资源,搭建志愿者、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项目对接平台,推动政策宣讲、文化传承、文艺演出等载体上档升级。草庙子镇林泉社区志愿服务广场,设有志愿者誓词等主题标识,成为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集结地;蔄山镇东许家村风馆,通过展示名人家风故事以及身边老党员、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,引导群众从优秀家风文化方面汲取榜样力量,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、民风建设。目前,临港区156个村(社区)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全覆盖。

  聚焦资源融合,持续激发志愿力量

  跳出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加强基层工作的思维定势,切实按照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,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”的思路来组建志愿服务队伍,以项目促活动、以活动树品牌,拓展志愿服务领域。

  突出项目带动。依托临港区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,打造资源对接、信息共享、项目孵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。目前基地已吸纳雏鹰助残、心丝带心理咨询等10家公益性组织入驻,正在孵化3家;招募志愿者200余人,先后开展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;正在招募爱心企业5家,撬动社会资源助力志愿服务。

  突出一村一品。草庙子镇大东疃村、蔄山镇西杨格村等聚焦老人吃饭难问题,建设幸福食堂,由村“两委”干部和爱心志愿者运营,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。山马刘村,在推行幸福食堂的基础上,建有以弘扬孝德文化为主旨的幸福大院,设置新二十四孝、家风家训等文化看板,弘扬了尊老、敬老、爱老的传统文化。汪疃镇前白鹿村,开展拍幸福照、书法大赛等主题活动,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。

  突出示范引领。临港区文化志愿者协会主席李晓明,自费购买舞台车、音响、灯光、演出服,还捐赠钢琴,带着各怀绝技的“草台班子”到村居、军营开展公益演出,每年演出几十场。汪疃镇花饽饽面食技艺协会会长于日芬,先后牵头开展面食技艺培训班56期,培训2000多人次,培养继承人86人,带动创业就业人员1000余人,目前协会会员已达300多人。由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草庙子镇和事佬协会,常年从事法律法规宣传、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,先后协调解决涉及农村环境整治、房屋拆迁等各类矛盾纠纷上百起,为镇域和谐稳定贡献了力量。

  突出激励回馈。草庙子镇西李家夼村、蔄山镇南申格村、汪疃镇郝家庄村等试点推行“志愿+信用”机制,建立居民志愿服务评价体系,成立志愿服务队,设立志愿服务基金,建立信用超市,把居民参与环境整治、帮助“五保户”收拾卫生等志愿服务及文明实践活动纳入信用管理,达到一定的信用分值可兑换大米、肥皂或盆栽花草等守信激励产品,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获授荣誉证书,提升了群众参与感、获得感、荣誉感,党支部班子、群众精气神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爱心人士张春晓、张浩等纷纷捐资捐物,助力家乡的“志愿+信用”建设。目前,“志愿+信用”模式正在加快实现全域化覆盖,更广泛地动员起社会力量参与到文明实践和乡村文化振兴中来,营造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良好风尚,共筑“温暖之区”。

  聚焦群众所需,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

  积极推行“群众点单、按需制单”模式。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志愿者面对面、经常性地与群众交心谈心,听取群众诉求、征集群众建议、搜集群众意愿,大力推行“群众点单、按需制单”服务模式,把理论政策、文化教育、卫生健康、扶贫济困、情感关怀等一道道“食粮”端给群众,实现服务群众“精准化”。

  探索推进“五融入”工作模式。在精准服务群众的过程中,把文明实践和乡村文化振兴融入群众“生产、生活、娱乐、节日、旅游”。汪疃镇石家泊村等村推行“美丽庭院”星级评定、为老人举办生日宴和好婆婆、好媳妇评选等活动,涵化乡村孝老爱亲、邻里和睦、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。汪疃镇祝家英村适应吕剧爱好者的需要,为其打造了固定的活动室,购置了器材及演出服装等,引导群众在文化获得中孕育出更高品位的文明新风。依托威海植物园、樱聚缘、太公缘等特色农业休闲基地,以及汪疃镇后白鹿村等乡村人文遗迹、民俗风情、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,大力培植生态旅游、休闲采摘、农耕体验、乡宴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文旅产业,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,强化农村原有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,实现生态环境与文明程度同步提升。


上一篇: 改造环境并不难
foot_img_01.png

主办单位:盘锦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版权所有: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

网站标识码:2111000033 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2023000075号-1 辽公网安备21112302000041号

联系电话:0427-2822478

foot_img_02.png